與杜康若即若離的似水流年

說來不怕見笑,筆者從前對於酒是興趣缺缺,更不會有喝酒的念頭。 從小,只要小姨丈和小阿姨回來,家裡偶爾會多好幾瓶台灣啤酒,或是姨丈帶回來的紅酒等酒類,這也是筆者對於酒的第一印象,每到晚飯,阿公、父親、小姨丈就會在飯桌吃飯小酌,小姨丈總會對來盛飯夾菜的筆者唬爛桌上的台灣啤酒是蘋果西打,在一旁的小阿姨則會瞪他一眼,然後轉過頭來說,不要聽姨丈在那邊黑白講。 筆者當然沒被這小兒科的玩笑唬弄到,因為鋁罐上面就寫著「台灣啤酒」四個字。 在大一點時,父親還會帶著母親、筆者與他的朋友們去熱炒店聚餐,望著酒酣耳熱的大人們不斷地互相勸酒,啤酒一瓶一瓶地開,一道道的熱炒菜餚淪為略動幾筷的下酒小菜,年幼的筆者不懂為何大人都好杯中物,果汁和茶也很好喝啊,為什麼大人都愛喝酒?根本插不上話的筆者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吃熱炒和喝果汁,在酒精的催化下,父親臉已經紅的像關雲長般,熱炒店嘈雜燥熱的環境、幾杯黃湯下肚便開始膨風吹牛、抑或是感嘆時不我與的大人,讓筆者逐漸失去耐性,頻頻詢問母親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?母親只能一邊安撫筆者,一邊用使眼色示意父親,直到醉眼迷濛的父親會意過來,從聚會抽身時往往已是半夜,在還有租書店的年代,父親有次租了好幾本《神之雫(神の雫)》漫畫,同時對漫不經心翻閱這部漫畫的筆者道,在飯局上,總要懂點紅酒,當時完全不能喝酒、也對酒類毫無興趣的筆者隨口回道,那我喝可樂就好,不要喝紅酒,父親聽罷,也僅是微微苦笑。

與杜康若即若離的似水流年
與杜康若即若離的似水流年

凝於舌尖的美好記憶

筆者第一個關於冰淇淋的記憶,應該是幼稚園到小學之間。 那年夏天,幼小的筆者因被父親責罵,坐在客廳沙發抽抽搭搭的哭著,哭到快喘不過氣時,阿嬤(這邊指的是外婆)拿了一個圓形小塑膠盒走到身邊,和著淚眼的筆者接過一看,是冰淇淋,而且是芋頭和香草口味各佔一半的冰淇淋。 「來啦,趕快吃。」,疼孫的阿嬤笑著催道,基於將愛吃的東西留到最後慢慢享用的習慣,先從香草口味的那半開始進攻,用尚未發育完全的右手握著木匙,笨拙地將冰淇淋挖入口中,又冰又甜的美好滋味瞬間開啟筆者對於甜點的味覺,不一會兒,塑膠盒內的冰淇淋全數進入筆者小小的五臟廟,淚痕未乾的臉頰重新漾起笑容。 甜點味覺大開後,因父母忙於工作,筆者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並不多,吵著買冰是筆者幼時向父母撒嬌的手段之一,只要不是太常吃,兩人都會買小份的蛋捲冰淇淋給筆者解饞,在筆者母親將筆者帶至公司時,請託麥當勞員工幫忙注意筆者是否有乖乖在位子上外,還會給筆者買一支小支蛋捲冰淇淋,並交代筆者乖乖等她,而筆者也會在麥當勞座位區舔完冰淇淋,邊喝水邊等母親忙完工作,有次,筆者母親給筆者買了一小盒小熊橡皮擦,腹大如鼓的小熊一臉滿足地舔著嘴唇,而腹部處則可以看見許多可愛的小熊橡皮擦,回到家的筆者立刻興奮地向父親獻寶。

凝於舌尖的美好記憶
凝於舌尖的美好記憶

街頭的另類眾生相 — 《無家者 — 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》

不論在公園、騎樓,或是人來人往的街道上,都有街友的影子,大部分的人都對他們視而不見,甚至敬而遠之。筆者就讀大學時,常會在學校附設醫院、公園及公園內的市立圖書館分館看見街友,白天時,他們會將所剩無幾的家當收在一塊,放在眼力所及之處,或是帶在身邊,若是被褥、枕頭或帳篷等寢具,就會擱置在原地,夜幕降臨時就將被褥鋪好,席地而眠,好一些的還有帳篷式蚊帳可以抵禦蚊蟲叮咬。假如能安身立命,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選擇流落街頭,過著有一頓沒一頓、渾身惡臭的生活。在現今社會,我們時常強調互助,不讓任何一個人掉出社會安全網,但看見街友時,除了社福團體及政府機構外,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是基於「反正我們也無能為力」的無奈心境下,乾脆眼不見為淨,更甚者,由於本能中對於負面事物的恐懼,及一些街友的脫序行為,使得某些人以治安未爆彈等理由,要求政府驅逐街友。 筆者高二的英文老師曾經說過:「每個人背後都有很多故事。」,翻開這本《無家者 — 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》,作者李玟萱訪問12位街友,將10位街友的人生故事記錄在這本書中,閱讀這些街友們的前半生,將會發現他們其實與你我一樣,也都是再普通不過的芸芸眾生,只是在許多不可抗力因素下,他們便被社會安全網排除在外,無處可去下只得流落街頭。

街頭的另類眾生相 — 《無家者 — 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》
街頭的另類眾生相 — 《無家者 — 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》
Tingyu

雜家型寫作者 我手寫我心 我寫故我在 文章同步發布在https://vocus.cc/user/@tingyu023044?page=1&tab=new